日前,全國將首次針對土地出讓金展開大範圍審計的消息引發關預防癌症註。根據國土資源部的數據,全國的土地出讓金從2001年的1296億元飆升至去年的首次超過4萬億元,13年間增長了超過30倍,總額累計超過19.4萬億元。
  作為“第二財政”,有些地方土地出讓金已經撐起地方財政的“半邊天”了,去年甚至有部分省份賣地收入超過了稅收收入。今年《中外接式硬碟國經濟周刊》根據地方政府性債務對土地出讓收入的依賴程度,對23個省份做了土地依賴度排名,依賴度最高的浙江2/3的債務都要靠賣地來還,即使依賴度最低的山西也有兩成債務要靠賣地。除了地方債,搞基建、上項目,幾乎沒有一個可以和土地財政脫鉤的,可以說,一個地方政府吃粥吃飯,就看地賣得怎麼樣了。
  土地財政有多肥大家都可以通過報道、報告的碎片化信息拼湊推斷,只是這塊大肥肉居然不在預算內接受監督,內里自然是亂象橫生、貓膩多多。所以,這次針對賣地款的審計,幾乎涵蓋了從外接式硬碟規划到利用等土地管理的所有環節。例如,有沒在沒指標的情況下擅自批准用地、有沒有“跑部地進”、有沒有占用農地、有沒有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名義逼農民“上樓”、有沒有越權審批土地或未批先徵、有沒有串標圍標或虛假招拍掛等等。
  以上內容來自一份地方政府土地審計自查文件,如果不看文件抬頭,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土地管理現狀總結”。工業用地低價甚至免地價出讓,以鼓勵“鐵公基”建設推動造城;住宅用地頻頻拍出地王,主觀或客觀上與房地產商聯手推高房價,通過高地價和房地產相關稅費賺得盆滿缽滿——— 這是地方政府最普SD記憶卡遍的土地收益鏈。基本上沒有一個地方政府敢站出來拍胸口說:這些事我們一件都沒做過。
  確實,違規推高土地財政,SO-DIMM誘惑太大而違法成本太低。就像之前被作為債務超負荷典型的雲浮都楊鎮,本來按財政收入要400年才能還完債的,靠先賣後批的手段違規賣地,3年內就可以把錢還完了,而且當地國土局副局長坦承這是“普遍做法”,一副“法不責眾”的姿態。自從1994年分稅制後,地方財事權不對等,財力緊張之下,賣地款又放在預算外的財政專戶中,鮮有公共監督,違規操作的彈性空間很大。這樣的大肥肉放碗里,不吃白不吃。
  土地出讓金這塊收益高風險小的大肥肉放在財政專戶里,註定是一筆“糊塗賬”。可以寄望本次的土地審計摸清肥肉多肥,卻不能寄望它把肉從地方政府的碗里夾走。預算法修正案四審稿依然為財政專戶留了口子,此前7位財稅專家建議嚴控新設並逐步取消現有財政專戶,或許是眼下最具可操作性的對策了。  (原標題:[短評]土地賬本將起底,奈何專戶太“糊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z69qzsp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